在資產配置中,我們常聽到股債配置。昨天估算了股票的預估報酬,今天原本要來估算債券的預估報酬。
但到底債券是什麼,其實我一直也沒有很了解,只知道是個跟股市基本上能互補的金融商品,然後就傻傻的配。
但又常聽到一些人說在量化寬鬆後,現在債券已經太貴,到底又是為什麼?那麼現在還適合買債券嗎?
因此就趁這個機會來查一些資料了解一下。
債券可以想像成是「借據」。
簡單舉個例子的話,你今天借 100 元給彼得,彼得承諾你 10 年後會還你 100 元,並在其間每一年承諾給你 2~6 元的利息。而這張借據就相當於你用 100 元向彼得買了一張為期十年的債券。
債券的種類有很多種,最常見是以下兩種:
而依照風險「由低到高」排序的話,大約可以得到這個關係:
已開發國家公債
> 大型公司債
> 新興市場公債
> 高收益債
其中高收益債又稱為垃圾債,就是信用等級較低的公司債,雖然配息較高,但因為風險比較高,也就是在景氣不好時可能會違約還不出錢,因此一般不會選擇拿來做資產配置。
而在資產配置中若是考慮配置一些低波動的資產的話,一般常見的選擇會用美國公債(Treasuries),因為相對來說更穩定。
今年三月美國 Fed 為了救市,除了連續兩次的降息之外,更在三月中啟動量化寬鬆政策,這個量化寬鬆是什麼?跟債券又有什麼關係?
量化寬鬆(Quantitative easing)也就是我們今年一直聽到的 QE,引述維基定義:
「量化寬鬆」中的「量化」指將會創造指定金額的貨幣,而「寬鬆」則指減低銀行的資金壓力。
整個流程可以這樣理解:
那麼降息、QE 的政策,為什麼會影響債券的價格與報酬呢?
參考投資好難某一集的筆記,理解後整理如下:
因此大概可以了解,在全球經濟受到 COVID-19 衝擊後的救市政策後,目前的債券已經是一種比較貴且報酬低的選擇了。
因此看到有不少財經部落客都建議目前採用股現配置,會好過股債配置,一直不能理解為什麼。
今天做了一些功課後,我想應該是因為債券現在收益不高,而隨著市場最近正在修正,保有更多的銀彈,才能確保在海水退潮之後,不會成為裸泳的那個人,也能有更多的彈性撿殺得太深的好標的。
時間不太夠,後面量化寬鬆、降息與債券現況這一段不確定理解有沒有錯誤,如果有更好的說法歡迎留言跟我說。
鐵人賽正式進入斷糧時期,開始下班後拼命看資料,被時間追殺的日子。
不過儘管如此,我覺得透過看這些資料,對自己的投資計畫又了解了更多,又減少了一分不確定感,這樣的習慣養成其實也是蠻讓人樂在其中的。